聚乙烯蠟|PVC發泡制品潤滑體系的判斷和調整【經驗之談】
我們青島賽諾是做分散潤滑體系產品的,在行業內得到了很大的認可,那么潤滑體系的平衡是怎樣判斷和調整的呢?下面青島賽諾聚乙烯蠟廠家針對PVC發泡制品潤滑體系的判斷和調整做詳細闡述。
首先,是要保證物料在料筒里面有一個比較適合的塑化度,就是在真空口物料能成團或者纏繞(回收料較多的情況下)在螺桿上。這個可以說明,塑化馬馬虎虎了。如果塑化成團,還要看看塑化團的斷面有沒有光澤,有沒有滋潤感,如果沒有光澤,塑化還是稍稍欠缺一點的。但是僅憑這一點還不能判定塑化度是否合適,還要根據模具的出料情況和制品的發泡情況來判斷。但是如果在真空口看不到料,就可以判斷外潤滑過量了。如果四區或者五區的溫度一直降不下來,或者冷卻風扇幾乎沒有停歇的轉動時,也可以馬上判定,塑化過頭了。
下一步就是從物料在模口的情況來判斷了。
從模具出來的發泡物料首先可以是表面來看,如果表面出現密集的直徑一公分甚至更大的鼓包,是塑化不夠,應該增加內潤滑。如果表面出現很細微的小泡破裂,這是塑化過度,應降低內潤滑。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如果表面良好,可用拇指來捏板材表面來判斷塑化是否正常。如果非常硬,沒有彈性,表明外潤滑過量,要降低,如果像泥膏狀偏軟,沒有彈性,說明內潤滑過量,要適當降低。良好的塑化情況應該是有非常好的回彈性。就是手指一按感覺有彈力,回彈力越大越好,在填充較高的情況下,會按下一個小坑,如果馬上會彈的,這時候塑化最好,如果按下一個小坑馬上就能回復也算不錯,小坑回彈的越慢配方配方越差,如果到出了第一個定型模還不能恢復的,就算比較糟糕了。一般是降低內潤滑。
還可以通過發泡物料離膜膨脹的情況來判斷塑化是否恰當,一般塑化合適的配方應該是離開模具后才開始膨脹發泡,其發泡面角度根據不同厚度大致在60-80度左右。如果物料離開模具后一段距離后才開始膨脹,基本可以判斷是外滑過量,造成所謂的延遲發泡。
如果物料離開口模口立即發泡,發泡角度很大,讓人感覺仿佛在模具里面已經開始發泡似的,即所謂的提前發泡,基本判定是塑化過度,內潤滑過多。而且配方調整的結果往往都是走曲線形式的,有時候,同樣的一個問題,我減少內潤滑,你增加內潤滑,都能達到同樣的調整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內潤滑增加主要是改善物料的流動性,增加內潤滑以后,物料整體的流動性加快,中間兩側出料都會加快,但是從高分子流變特性來說,中間流程短,影響更大,就是中間出料會更快一些。
外潤滑的作用是減輕物料與模具的摩擦,也能改善流動性,外潤滑增加后,物料的出料情況也會改善,但是中間物料流程短,兩側的流程長,相對而言,增加外潤滑后,兩側流動加快的程度比中間要高一些,所以總體上表現兩側出料的改善。
內潤滑多,中間出料快,外潤滑多,兩側除了快。就是說中間出料快的時候,可適當降低內潤滑,兩邊不出料的時候,適當提高外潤滑。
另外,內外潤滑劑對制品表面的影響,很多時候,潤滑體系基本上差不多,就是表面還有少許的瑕疵,比如波浪紋,V字水波紋,鯊魚皮等等。這個時候基本上都是屬于潤滑劑微調了。
一般情況下,波浪紋出現在中間,往往都是內潤滑過量,這個時候按照擠出方向來看,波浪紋,V字紋都是箭頭朝前的。往往還伴隨著芯層中段有大泡孔、串孔等現象。應該降低內潤滑。 如果出現在兩側,往往是外潤滑過量,這個時候按擠出方向來看,波浪紋,V字紋都是箭頭向后的。可適當降低外潤滑。所以,內外潤滑的調整往往要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影響綜合評估來進行調整了。
青島賽諾專注聚乙烯蠟等助劑的研發、生產、應用工作,為您提供抗析出、高潤滑、分散好的產品體系。公司擁有成熟的技術研發團隊,擁有先進的實驗室對外開放,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配方優化、降本增效等技術支持,同時為順應環保要求,我們還為企業提供助劑一包化、助劑無塵化服務。